生長習性
銀杏為中生代孑遺的稀有樹種,系中國特產(chǎn),僅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狀態(tài)的樹 木,生于海拔500-1000米、酸性(pH值5~5.5)黃壤、排水良好地帶的天然林中,常與柳杉、榧樹、藍果樹等針闊葉樹種混生,生長旺盛。銀杏為陽性樹,喜適當濕潤而排水良好的深厚壤土,適于生長在水熱條件比較優(yōu)越的亞熱帶季風區(qū)。在酸性土(pH4.5)、石灰性土(pH8.0)中均可生長良好,而以中性或微酸土最適宜,不耐積水之地,較能耐旱,單在過于干燥處及多石山坡或低濕之地生長不良。初期生長較慢,蒙蘗性強。雌株一般20年左右開始結(jié)實,500年生的大樹仍能正常結(jié)實。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動展葉,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,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,10月下旬至11月落葉。[1]
地理分布
銀杏最早出現(xiàn)于3.45億年前的石炭紀。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歐、亞、美洲,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,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。至50萬年前,在歐洲、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(qū)滅絕,只有中國的保存下來。銀杏分布大都屬于人工栽培區(qū)域,主要大量栽培于中國、法國和美國南卡羅萊納州。毫無疑問,國外的銀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的。[3]
銀杏在中國、日本、朝鮮、韓國、加拿大、新西蘭、澳大利亞、美國、法國、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(qū)均有大量分布。銀杏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圍很廣。從水平自然分布狀況看,以北緯30°線附近的銀杏,其東西分布的距離最長。在中國,銀杏的栽培區(qū)甚廣,主要分布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氣候區(qū)內(nèi),跨越北緯21°30′~41°46′,東經(jīng)97°~125°,遍及22個省(自治區(qū))和3個直轄市。在海拔數(shù)米至數(shù)十米的東部平原到3000m左右的西南山區(qū)均發(fā)現(xiàn)有有生長得較好的銀杏古樹。從資源分布量來看,以山東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廣西、湖北、四川、江蘇、貴州等省最多